
崔宇记者报道 近日,亚足联竞赛委员会举行线上会议,作出若干决定,最受瞩目的一条就是亚冠联赛将取消外援注册的约束,不过球员出场时亚洲外援名额仍是三个加一个,该决定若在本月稍后的执委会会议获批,来年将开始执行
目前的外援登记与出场规则为“三项加一项”,这项规定源自2008年10月30日亚洲足球联合会职业联赛特别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的决定,并且在此后十余年里未曾有过调整。
然而,自2012年起,多数赛季里,亚足联相关会议中均有成员提议扩充外援政策。
二零一二年六月将近尾声,时任中国足协副主席的于洪臣曾与担任亚足联竞赛部主任的斯特尔特进行会谈,他当时提议应该解除外援数量的限制,在年底亚足联召开会议期间,乌兹别克斯坦足球协会提交了一项名为“3+3”的提案,主张亚外可以增加到三个名额,但是这一方案最终没有被会议采纳。
2013年5月,萨尔曼担任亚足联主席职务之后,竞赛部门曾应他指示草拟了关于2014至2016赛季推行“3+2”政策的规定,这项政策允许亚洲外援名额增至两个。但到了年底的会议上,这项方案(系乌兹别克足协呈报)最终未能获得通过。
2016年9月末果阿会议期间,有关扩充外援的动议,获得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其后,亚足联竞赛部门草拟了两个备选计划:其一为调整为“4+1”模式,维持亚洲外援资格,同时增设一名无地域限制的外援;其二为废除亚洲外援制度,将外援名额直接放宽至五名。然而在同年十一月的竞赛委员会集会上,扩充外援的议案最终未能通过。
二零一六年岁末,亚足联于东西两区分别组织了关于外援数量调整的初步商讨会议,在东方赛区会议中,中国足球管理机构提议取消亚洲外援资格,主张引进五名外援,然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区的代表对此表示异议,认为即便放宽注册名额限制,比赛阵容中仍以“三加一”模式为佳;在西方赛区会议里,与会者均不赞成增加外援人数,不过建议废除亚洲外援规定,即允许四名外援不受国籍地域限制。
2018年竞赛委员会在东京举行会议期间,澳大利亚代表团提交了名为“5+1”的方案,该方案建议扩大外援规模,允许引进两名不受地域限制的外籍球员,但多数与会者倾向于“4+1”的版本,即仅增加一名外援,另有部分人提议取消对亚洲球员的限制,将外援名额设定为五名或六名,然而,关于外援的扩充计划最终还是未能获得通过。
2019年竞赛委员会在吉隆坡举行会议时,与会者再次展开讨论,关键提议是“注6上4”,即各参赛队伍可以登记六名外援,其中两名需为亚洲外援,但实际出场时需遵循“三加一”的规则,然而这一提议最终仍未获得批准。

增加外援的提议多次未被批准,然而实际上,亚足联以及各个会员组织,都存在引进外援的愿望。
亚足联现任主席萨尔曼一直致力于将亚冠赛事提升至与欧冠比肩的高度,为此已经着手提高奖金数额并拓展赛事规模,下一步计划是放宽外援政策,以此增强比赛的竞争激烈程度和观赏价值。
各个会员协会中,不少联赛已经解除外援登记的约束,例如J联赛已经废弃了外援的配额规定,众多队伍的外籍球员数量都达到了六名以上;沙特联赛实行七外援(六名常规外援加一名特别外援)的规则;K联赛则是采用“三加一加一”的外援配置模式……倘若依旧维持“三加一”的限制,就会使部分外援无法完成注册,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
会议召开之前,亚足联相关机构已经预先拟定了三个外援计划,提供给参会人员审议。
第一种方法允许自由报名,参赛选手数量依然保持“三加一”的规则,就是报名的总人数不超过35名;第二种方法报名“五加一”,参赛选手“三加一”,报名人数增加了两个不受地域限制的外籍选手,总人数为6名;第三种方法报名和参赛的外籍选手都限定为6名,并且取消了亚洲外援的资格。
亚足联竞赛委员会会议中,多数与会者赞同首个提案,即允许自由注册,但比赛阵容依旧维持“三非一亚”规则,原因是当前众多联赛已包含亚洲外援,并且部分联赛设有专门的“东南亚外援配额”,因此继续接纳亚洲外援十分必要。
一旦这个计划在亚足联执委会获得批准,来年亚冠联赛便会开始运作,从理论上讲,这对中超联赛的参赛球队会造成挑战,不过实际上,在短期内,这种影响微乎其微。
中超如今的外援规则是每赛季最多登记七名外籍球员,冬季转会期能登记六名,但实际报名参赛的限定为五名,最终能够上场的仅限于四名,此外还废除了亚洲外援的注册要求。
当前疫情形势影响下,足协强化了相关限制措施,部分中超机构面临经营困境,少数资金充裕且目标明确的队伍才符合外援限额规定,即便亚足联取消外援登记要求,国内联赛队伍恐怕也不会盲目效仿,或者说没有实力盲目效仿。
去年亚冠实施联赛制度以来,中超各参赛机构普遍显现出参与意愿减弱,今年更是仅派出了后备队或年轻梯队,完全没有外籍球员参赛。根据现有信息推测,明年亚冠或许将继续采用联赛模式,中超参赛机构的参与程度不太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不论亚冠对外籍球员的规则如何变动,对于中超队伍而言球迷网,这种影响并不会太明显。